1月24日至26日省两会期间,省委、省政府对中山提出了许多发展方向,其中“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让大家对中山今后的发展定位,更加清晰,更有信心。
我市的省人大代表也在会上表示,要主动对接东岸城市,以深中产业拓展走廊为依托,将“深圳孵化+中山智造”打造成为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典范和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标杆。加快与深圳在高速公路、水路、轨道交通和公交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对接,推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同城化,打造深中“半小时生活圈”。
这个深中“半小时生活圈”,让人倍感兴奋,也十分憧憬。想像一下,今后可以在半小时内,享受到深圳特区的各种繁华,各样便利设施——两地居民的相互融合更加快捷深入,生活质量也蒸蒸日上,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在笔者看来,憧憬是美好的,路径也是清晰的,可是这个过程,如何来实现,真的需要费很大功夫。
首先在硬条件上来说,可以说中山是准备充分的。交通建设是深中实现“半小时生活圈”的必要条件。我们看到,打造大交通、大枢纽也是中山重振虎威的重要抓手。我市以深中通道通车为窗口期,倒排重点项目和建设工期,投入1500亿元以上,逐渐构建综合性、立体化、便捷式快速交通网,打造大湾区西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这些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举措也说明,面对深中通道这个超级工程带来的利好,中山正积极抢抓机遇,并与深圳一道,提前研究和推动两座城市的便利对接,解决好了深中通道的通行便利度和费用问题——只有各种“路”都完全通了,才能深度拓展深中产业走廊,而这些“实打实”的做法,必然会促进深中“半小时生活圈”更快地走向现实。
可是,在交通上,或者说在形式上实现了“半小时生活圈”也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各种各样的配套设施,是各种舒适天然的特色资源,是吸引高端人才的软环境!
从环湾区的发展格局来看,珠江口东岸和西岸,确实存在着差距,而我们中山与深圳相比,在各方面都难以“望其项背”,但我们并不能妄自菲薄,或许,这恰恰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举个例子:江苏的昆山,毗邻上海,跟我们十分相似,大概也是半小时生活圈,沪苏政府以“规划同圈”“科创同圈”“产业同圈”“交通同圈”“生态同圈”为抓手,加速推进长三角融合、同城发展。如今的长三角一体化,沪昆“同城”,十分繁荣热闹。每逢周末或假日,上海的人们经常来昆山度假,这里的四大古镇,声名远扬,来昆山,从美景美食到历史沉淀,听听昆曲,了解当地民俗,真是快意悠哉,总会有一样惊艳到繁华都市里的人,挑一处别致的民宿住下,听潺潺流水在晨光中浅吟低唱,这里只有宁静与淡然……从上海到昆山,有时候比同城间走动还要方便,这么近就能领略双城风光,怎能没有同城的亲切感呢?我想,中山与深圳,大概也可以憧憬出这样一个未来。
深圳有的,强的,我们要向其学习;深圳没有的,或者说是薄弱的,甚至是不屑于做的,我们可以把它做强做大。在教育方面,我们要加快把中山科技大学建设好,做大做强,在基础教育的水平和学位供给上再下足功夫,营造浓厚的读书育人氛围;在医疗上,我们在健康产业方面持续发力,越做越好,争取一枝独秀;在文化旅游方面,依托我们独有的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名人资源,打造更多类似昆山四大古镇的旅游度假胜地,让深圳人来到中山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生活气息;在人才的保障等方面,营造更为舒心的软环境,为各类人才的安居乐业提供暖心贴心服务……软环境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多,体现在我们城市每条街道的每个角落,体现在我们整个公共服务的体系里,体现在我们每一位市民的文明素质上,体现在我们的青青远山、碧绿湖水和湛蓝天空中……半小时生活圈,半小时,只是需要花费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生活,是两座城市人们的高质量生活与美好的幸福时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论我们花费多大的功夫,都是十分值得的。
来源:中山日报